首页 股指期货配资公司 股指期货配资平台
  • 首页
  • 股指期货配资公司
  • 股指期货配资平台
  • 股指期货配资公司

    你的位置:股指期货配资公司_股指期货配资平台 > 股指期货配资公司 > 证券交易系统 澳门人在横琴:一样,也有些不一样

    证券交易系统 澳门人在横琴:一样,也有些不一样

    发布日期:2024-11-28 22:24    点击次数:65

    证券交易系统 澳门人在横琴:一样,也有些不一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编者按:

    2024年9月17日,适逢中秋佳节,也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揭牌运作三周年。

    三年来,琴澳双城加速一体化,合作区实施粤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体制,促进了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丰富了“一国两制”的新实践,不断为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创造更好的条件。

    一群土生土长的澳门人,来到横琴生活创业就业。他们在双城之间穿梭,有怀抱创业理想的青年人、了解两地法律的专才,也有关怀跨境养老的社工和创作天马行空的摄影师。

    时代的巨轮正在转动,这群澳门人正与合作区的发展同频共振,同时也诉说着自己具体而微的人生故事。

    文|赖倩童

    编辑|程言

    把一张纸卷起来望向天空,中秋的月亮圆得恰到好处,刚好就填满纸张卷起来的圆。孩提时的官宏滔喜欢玩这个看起来有些无聊的游戏,但一些根植在基因里的童趣,让今天的他对“圆”有了些不一样的看法。

    人们对摄影师官宏滔镜头下的城市有种陌生的熟悉感,他耐心地解释:“照片的‘圆’,是把澳门和横琴地理上最接近的地方,通过后期制作,连成一个‘圆’。”

    镜头下,两座城市的“圆”甚至比天上的明月更有团圆之意味。

    ▲摄影师官宏滔面向镜头介绍代表作《连城》

    他时常在澳门和横琴两地穿梭,开车经过横琴大桥“最早是2018年的时候,每次过桥都有新的建筑物冒出来,好像是突然凭空出现了一座新城”。这当然不是“突然”或“凭空”,而是计划多时、筹备已久的结果。

    2021年9月17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正式揭牌。过去这三年,横琴聚集了许多像官宏滔这样土生土长的澳门人。他们带着勇气,把脚步和理想都舒展得更远。工作与生活如何共融,这群“吃螃蟹的人”的故事常听常新。

    琴澳一体,double精彩!

    1

    新生活的挑战

    安逸,是与澳门人对话时的高频词。

    回归廿五载,金碧辉煌的繁华世界是游客眼中的澳门;对很多澳门人来说,这意味着安定和舒适。有人考上当地的公务员,薪资高福利好;有人在旅游休闲业工作,工作内容相对简单稳定;有人当的士司机,接送游客穿梭在不同的旅游景点。

    如繁花般的澳门,经济稳定,生活富庶,适合大部分选择安逸度日的人。

    ▲横琴与澳门仅一江之隔。(视觉中国/图)

    然而,“安逸”的背后也意味着地方小,机会少,可能性低。如果不想选择安逸,澳门人将何去何从?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已揭牌三周年,越来越多澳门人,尤其是那些想要放弃安逸的澳门人,开始看见面积三倍于澳门的横琴。

    梁家星2018年从澳门来到横琴居住和工作。这是横琴最早一批澳门人。他从事地产销售和家居装修。直言以前的横琴有很多空置的房屋,与现在的情况大相径庭。他很早就看到了横琴的发展机遇,早在2015年还在北京读大学时,就在会议中了解到国家对横琴的战略部署。

    “我当时就买机票飞过来,没有回澳门,就是特地来横琴看看,”梁家星回忆当年的“冲动”。

    ▲梁家星是较早一批来横琴发展的澳门青年

    “当时没有任何东西的,只有两座山一条河。所有东西都在建设中,就连过关的关口都是一个临时点”,对比现在拔地而起的横琴口岸,不但24小时通关,还正奉行全国首创的车辆“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的查验模式,与当年所见相比,变化之大令他也有点难以置信。

    当然,与澳门只有一江之隔的横琴,许多澳门人多少也耳闻过这个地方。梁家星早在孩提时就来过横琴几次,除了因为父辈两代人都曾参加围垦工作,他听过不少琴澳渊源的故事,还有咸鲜的美味牵引着他往来两地。

    “记得啊,来食蚝啊嘛,”不少澳门人对第一次踏足横琴的印象,与梁家星如出一辙。据当地老村民回忆,三四十年前甚至更早以前的小横琴岛上,村民确实以养蚝、养鱼、种植水稻为生。

    美食基因在梁家星体内流动。多年以后,他选择爷爷曾围垦的土地不远处,和儿时好友萧家源开了制作澳门特色美食的茶餐厅。

    ▲梁家星和好兄弟萧家源

    小小的店面满载着二人的用心,常有住在横琴的澳门熟客静静坐下,啜一口招牌热奶茶,吃一件西多士,跟主厨萧家源聊上几句。

    随着越来越多澳门人来到横琴,在味蕾上给澳门“老乡”以归属感和新鲜感,让二人感到满足。他们曾为找到已经停产的奶茶壶而走遍澳门的大街小巷,然后货比三家,最终在古老的铁匠铺里买下所有仅存的奶茶壶。

    萧家源对美食的执着和坚持,大抵也源自梁家星以“盲公竹”般的创业经验作为支撑。本在澳门帮家人打理饮食生意的萧家源,在烹饪上的创意发挥空间并不大。他对横琴并不熟悉,迟迟迈不出创业的第一步。后来,基于对梁家星的信任,他决定接受游说,迎接生活的新挑战。

    ▲萧家源想把正宗的澳门风味带到横琴

    梁家星经历过早期注册企业的种种困难,因为以往很少有澳门人在内地开公司,面对各种证件、各种部门,他只能自己摸索,不停地跑部门、补资料。但现在几乎是“一条龙”服务的企业注册流程,让梁家星明显感受到变化。

    “现在直接交代公司名称,横琴有关部门就能全部搞定,包括注册、申请各种手续,甚至刻好发票章、公章,而且全部免费。”梁家星说。

    专为澳门人设计的政策红利和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了同样从澳门来到横琴合伙进行教育科技创业的三个年轻人——许濠杰、刘陶基、曾紫晴。这曾是他们仨在学生时期参加创业比赛的一纸计划书,现在真切地变成了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里的企业之一。这里整洁、扁平化、空间里没有太多间隔,一眼望出窗外是楼宇间的日出日落。回首在澳门创业之初,许濠杰的家就是办公室,刘陶基坐巴士往返许濠杰家,每日如常。

    刘陶基说:“澳门青年在横琴创业租赁办公室,首年享受八成、次年享受六成的租金补贴。这对很多开头因负担重而对创业却步的人帮助很大。”

    ▲如今的办公室是一个整洁、有朝气、没有太多间隔的空间

    这般宽敞明亮的办公空间,是他们仨在澳门时难以想象的。而三人行的组合,现在也扩至约10人的团队。

    许濠杰说:“合作区对于高层次人才也有相关补贴,让我们在招聘时有了更多的底气。”

    截至2024年7月末,在合作区的澳资企业总数达到6365户,比合作区初成立时增长了37.27%,其中,通过“跨境通办,一地两注”机制而设立的企业的数目达到了68家。

    对于在合作区里设立企业的相关事宜,在经济发展局投资促进处担任行政专员的刘延鑫就再清楚不过了。他毕业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23年通过公开员额制招聘来到了横琴工作。

    作为澳门人,刘延鑫对琴澳两地的相关制度和政策更加熟悉,面对澳门企业拜访,他往往能针对企业诉求安排更妥当的调研方案,充分发挥他在澳门身份上的优势,为的是让企业享受“一站式”的招商服务,更好地从“了解”到“融入”横琴。

    ▲打电话、做材料、见客户、开座谈、看场地......是刘延鑫的一部分工作日常

    工作上,刘延鑫认为与内地同事是“优势互补”的合作模式。

    既可以利用内地同事在互联网、半导体、中医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产业布局分析和产业链招商方面的经验,推动澳门在这些前沿产业领域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借助澳门同事在国际化交流和宣传方面的优势,来提升国际影响力。

    同样在四年前选择从澳门来到横琴就业的,还有从事社会工作服务已经二十余年的社工陆凤璇。她在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广东办事处横琴综合服务中心担任副主任。挑战自我的决心,成了陆凤璇来到横琴的勇气。

    ▲陆凤璇为长者提供养老服务已超过十年

    2019年,澳门街坊总会入驻横琴,为居民提供澳门模式的养老服务。土生土长的澳门人陆凤璇,带着“澳门式”的养老服务经验,带着长者参加义工队,为彼此奉献自己的技能,也成为了“社区观察员”,为横琴的建设出谋划策。她的工作颇有成效,让在横琴居住的长者凝聚起来。

    在陆凤璇眼里,长者确实是“如有一宝”般的真实存在,“他们都好‘精灵’(聪明)呀。”在她的组织下,长者们加入了“社区观察员”的行列。

    ▲除了社工,陆凤璇还担任“社会观察员”,和长者一起观察社会

    “这里要加条斑马线,天气热或者下雨的时候,我走过去可累了。”

    “楼下要多个巴士站,线路不够多,不方便我回澳门探老友记啊。”

    长者们争先恐后地提出对横琴城市建设的建议,行之有效的反馈机制,让他们感受到“条街关我事,社区关我事”。

    陆凤璇很感慨:“住在横琴的长者,已经没有低保户了,因此他们需要的不只是一日三餐、基础设施,还有对社会仍期待参与,对彼此仍能有贡献。”

    同样在工作和生活都跨出了一大步的,还有笑称自己在横琴“打四份工”的澳门执业律师许冰。她是2019年过来的,在2021年设立了横琴的联营律师事务所,所里聚集了港澳和内地的法律专才。这是合作区设立后的首家联营律师事务所。

    ▲和“差异”打交道,成为许冰的工作常态

    她的工作总是围绕着各种“差异”。例如让许冰感到惊讶的,是横琴提早实现了“无纸化”查阅卷宗和网上开庭的先进举措,在澳门阅卷需要亲自到法院逐页打印,“这些既是差异,也是横琴的进步性。”澳门和内地都属大陆法系地区,在大原则上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但在具体法律规定上有较大区别。许冰常与内地同事在碰撞中得到很多学习的乐趣。

    “我的法律工作服务范畴变得更大,熟悉了两地的法律,也更好地帮助在横琴的居民和企业破除差异。”她说,“澳门同事喜欢喝咖啡,内地的同事更喜欢喝茶,澳门和橫琴的协同发展用茶搭配咖啡的比喻也很恰当。”

    当部分澳门人开启了琴澳双城生活,在疾步向前的横琴,迎接他们的是更丰富多元的可能性。

    2

    在新城里,找到生活感

    每个来到横琴的人总会赞美几句“好新、好干净啊”,比如创业者许濠杰就时常感叹横琴的街道和马路洁净得让人舒适。

    新造的城,往往让人感到肃然和冰冷,尽管高楼之间我们仍能看到绿植蔓延,花海长廊,山秀水美。然而,懂生活的澳门人来到横琴,自然能从中挖掘出生活感。

    梁家星在茶餐厅“收工”后,每个星期二、三晚上都会跟横琴足协踢球,他拉着许多澳门青年一同参与。出一身汗,把一天的工作压力排解掉,也认识了许多“波友”。他在横琴参加了名为“干饭团”的澳门青年组织,常常“拉大队”登山、徒步、跑步、骑自行车、踢足球、露营等等。梁家星从小就热爱体育,好动的个性也让他成为了“干饭团”的积极分子。

    他的好动并不只体现在运动场上,还有工作上,除了在装修业、餐饮业上大展拳脚去创业,他还身兼莲花社区莲澳网格澳门籍议事员,为更多青年创业排难解忧。

    ▲古琴与横琴的深厚文化连接,让邱芷澄在这里结下不解“琴”缘‍

    同是莲花社区洋环网格的澳门籍议事员邱芷澄,时常一起共事,也被梁家星拉到“干饭团”里,偶尔和大伙儿结伴爬山、散步。

    恬静的邱芷澄是一位古琴青年艺术家,师承唐健垣博士,是汉学泰斗饶宗颐教授的徒孙。她从澳门来横琴任职议事员的时间不长,但对休闲的生活感却有自己的一番领悟:“在横琴,我喜欢到石博园的骑马场里骑马,和动物的互动交流令我更有能量。”

    主张为年轻家庭争取更多权益、鼓励生育、积极推动幼托服务以缓解年轻人在生育上面临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的邱芷澄,虽然年纪不大,但她深知美育对下一代身心健康的正面影响,她自己也正是从古琴艺术里获得了许多生活的力量。

    ▲邱芷澄希望通过深度参与社区实践,和这里的年轻人一起推动社区发展,共同营造一个充满创造力的社区家园

    跟梁家星一样爱在足球场上挥洒汗水的,还有在澳门升读三年级、在横琴就读足球学校的何梓睿Elwin。

    跨境上学对Elwin和身边的同学来说,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由于“单牌车”政策的推动,他的父亲何超强平时仅需花费20分钟,就能把Elwin从澳门送到横琴学踢球。

    Elwin的父母看中横琴足球学校有师资雄厚的教学团队,更有来自巴西的外籍教练,以英语和葡萄牙语进行教学。相较于澳门,横琴的体育学校在学费和场地上占据优势,宽阔的场地和优美的环境对Elwin的运动和身体的健康成长都更有利。绿茵场上,除了强身健体和团队合作,Elwin也能切身感受到多元的文化随着滚动的足球传播着。

    ▲每周的足球课是Elwin最期待的时光,父亲何超强会在课后陪伴Elwin一起训练

    天气晴朗时,“干饭团”会组织大家爬大小横琴山,梁家星就参加过好几次,而绿意盎然的山脉也恰好是刘延鑫时常推荐给澳企考察团来横琴的“必玩景点”。对于自然资源相对缺乏的澳门,横琴这片106平方公里的土地显然更有“玩味”。

    同样是爬上了大小横琴山,但“看山不是山”的摄影艺术家官宏滔,可算在把琴澳两地“玩”明白这件事上颇有发言权。他并不是真的在运动爬山,而在用眼睛“爬山”,实际上是在寻找琴澳两地相距很近的连结点,试图用相机记录下来。

    这是以“琴澳关系”为创作主旨的摄影系列作品《连城》的初尝试。

    从“看山不是山”,到“看山还是山”。官宏滔在创作多媒体摄影及大型装置艺术作品《塑山》时,曾冒雨蹲守在横琴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中心,回收并洗净塑料瓶子。他把横琴的生活垃圾带回到澳门,再以艺术手法拼凑出一座“山”。这座“山”与大小横琴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前者是对白色污染的反思,后者是对自然风光的赞叹,这都是官宏滔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主张。

    ▲ 官宏滔作品《塑山》

    官宏滔作为最早一批进入横琴发展的澳门艺术家,在横琴开设艺术媒体公司,以摄影服务、艺术装置、展览策划等艺术形式融入横琴的发展中。面对这座拔地而起的新城,官宏滔认为横琴的城市规划可以更大胆、创新,也可以尝试融入更多人文关怀。

    2016年从澳门高端服务业转身来到横琴创业和生活的李艳,在打造“卡斯會”时,正正就是冲着为横琴制造多一点人文、多一点悠闲、多一点生活而来的。

    ▲从横琴出发,大湾区的城市风光,也随着房车的流动串联在一起

    以房车露营的形式进驻星乐度露营小镇,为来自港澳的商务人士打造享受自然文商旅的新体验。李艳笑说,彼时在横琴开车宽敞到可以“打横行”,现在上下班高峰期会堵车。离开澳门,她坦言除了被横琴的商机吸引,当然还有天然的绿色禀赋,“在澳门寸金尺土,很难体验真正的户外露营,而横琴恰好拥有自然风光场地。”她感慨。

    横琴借助充足的自然资源和活动空间,打造了多个免费的生态休闲场所,配合天沐河生态长廊、花海长廊、湿地公园和生态步道等。相较于城市小、密度高、天然资源有限的澳门,亲近大自然的选择显然是仅一桥之隔的横琴更有优势。

    早前,横琴举办了“横琴自然周”植树节活动,把琴澳两地的植树节、世界森林日、爱鸟周及澳门绿化周等公益活动串联了起来,许多跨境家庭合力在横琴种下了一株株小树苗:菩提榕、洋红风铃木、水黄皮、海滨玉蕊、杨叶肖槿、银叶树,生态的多样性和空间的大尺度相互呼应着。

    ▲横琴花海长廊浪漫盛开的异木棉(视觉中国/图)

    正如梁家星所说:“横琴的空间大,生活方式的选择自然也更多样化。而且,横琴位于大湾区,可以轻松驾车前往顺德、深圳、广州、佛山等地,享受不同的自然空间。”

    虽然横琴是座新城,但不是冰冷生疏的。当你细心观察和用心体验,也会像这些双城里的澳门人般,感受到热烈的生活感。

    3

    有些不一样

    人们常把“宜居”和横琴关联在一起,在这座居住条件恰到好处的新城市里,移居此地的澳门人有了一个新名号:新横琴人。

    梁家星说,来找他装修的客户,大多是澳门人。在房价、环境、通勤都更有性价比的前提下,许多“新横琴人”都决定在此安家。截至今年7月,在合作区生活居住的澳门居民达16102人,就业人数达5098人。今年9月开学后,在合作区就读的澳门学生有517名。

    来自澳门的区先生和区太太,便是今年赶在女儿入读濠江学校之前,入住“澳门新街坊”的第一批住户。作为内地首个面向澳门居民建设的综合民生项目,自2023年11月28日接受认购以来,已销售超过1300户,约有五百多户家庭入住。在没有“小区”概念,只有一栋栋楼宇单位的澳门,“新街坊”社区可算是让区氏伉俪有了新的居住体验:楼下是安静舒适的花园,配备了学校、卫生站、儿童游乐区、健身房、长者服务中心、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等设施。

    ▲新家让区太太感受到新生活的喜悦,同时也让她倍感亲切

    惊喜的是,项目内能有序使用国际互联网以及收看澳广视91台及27套境外电视频道,真正满足了居民的教育、医疗、娱乐和社交需求。

    在这个为澳门居民量身定制的“生活圈”里,有许多熟悉的细节引起了区太太的共鸣:“在‘新街坊’里,进驻的商铺多是来自澳门本地,招牌上是熟悉的繁体字,脚下有葡式石仔路,更还原了澳门独有的街灯和栏杆,让住户真的有‘返屋企’的感觉。邻里之间全是澳门人,仍然是那么亲切和温馨。”

    相比于“澳门新街坊”的“不一样”,它与生活在澳门“一样”的熟悉感,更打动区先生和区太太。

    ▲澳门新街坊,是一个为澳门居民量身定制的“生活圈”

    2024年9月3日,内地首家澳人子弟学校濠江中学附属横琴学校正式开学,区氏伉俪的小朋友报读成功。这家参照澳门教学模式并有澳门免费教育待遇的学校,正是促使他们全家搬来横琴生活的最大动因。

    “孩子的学校就在楼下,从家到学校之间还有贴心的避雨连廊,”区太太对学校和新居的距离非常满意。而这般近乎完美的生活状态,也并不影响他们在澳门的工作,因为“澳门新街坊”距离横琴口岸仅需约6分钟车程,上下班只要半小时左右,通勤时间甚至比内地的一线大城市还要短。

    ▲一家人喜迁新居,迎接新学期

    合作区成立三年来,新增各类学位近7000个,而且引入国际化教育资源,让澳门来的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横琴生活。打造“卡斯會”的李艳,她的女儿也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子期实验小学,对于学校的师资和教育她赞不绝口。

    教育的重要性在东亚家庭里显然是位列前茅的。今年把在澳门的教育科技创业延伸至横琴的许濠杰等三人,正考虑把没有中间商的补课平台,从澳门扩展至香港、台湾等城市,他们立足拥有国际视野的澳门,再叠加横琴的创业优势,辐射到更多有补习需求的东亚城市。

    “大学毕业后想创业,当时没有足够的资金,这些好的计划书只能搁置。但现在已经赚到第一桶金,又有那么好的红利,不如去实现以前想做但没做到的事。”许濠杰和刘陶基对视了一眼后说道。

    ▲刘陶基每天都会开车载上许濠杰、曾紫晴来横琴,享受着快速通关的通勤模式

    愈来愈多的澳门居民在横琴体验着无感切换的双城生活,而这不是年轻群体的专利。社工陆凤璇在照护从澳门来横琴定居的长者时,留意到他们除了看重这里的生活环境舒适,还因为发达便捷的电商服务、有更多周边地点选择的旅行体验。

    最重要的是和澳门距离近,还能保留原来的朋友圈子。“许多长者在横琴参加义工队认识新朋友,回到澳门也跟老朋友叙旧‘叹’早茶,”陆凤璇说。

    如果少了合作区作为支撑的后盾,在横琴拼搏的澳门人大抵还是会有许多后顾之忧。居住环境和家人生活当然是最显性的关注点,好的法治环境也对日常生活很重要。

    有着两地生活和工作经验的许冰认为,在跨地域人员往来活动愈发频繁、文化多元交集的合作区,“调解确实是一种相对快速有效的跨境纠纷解决机制。”而联营律所的出现,齐聚了港澳及内地的法律人才,可以同时提供三地不同制度体系的法律服务,大大提高了居民的生活便捷度。

    ▲即便穿着高跟鞋,许冰走路速度依然很快,她经常要忙于处理各种事务

    调解,是许冰的工作常态,也是在横琴生活、就业、创业的人的法律保障。她有不少跨境联合调解民生和经济事务的经验,因为熟悉两地不同的司法制度,帮助两地居民和企业顺利调解过许多“生活琐事”和“经济纠纷”,包括离婚争夺抚养权、民间借贷纠纷、合同争议等等。

    经过反思与推敲,官宏滔决定通过摄影进行二次创作,把数字媒体技术更好地运用在摄影上。于是便有了后来大家所看到的《连城》—— “照片中整体视觉效果使用了很多圆的元素,代表中国文化里‘融’‘太极’的概念,两圆相交是无限的象征,代表着琴澳相交和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官宏滔如是说。照片中,有不少琴澳两城的地标、建筑、居民生活区——澳门旅游塔、新葡京及横琴金融岛、横琴新口岸等连成一个“圆”。

    摄影作品后来放在了横琴口岸进行联展,让两地往返的人流观赏、打卡,似乎也成了艺术呈现的一部分。

    ▲两地往返的人流在“圆融”的琴澳影像中穿梭、打卡。双城与《连城》的寓意彼此呼应

    面对“一国两制三法域”所带来的差异和共融,不少像许冰这样的法律专才从澳门来到了横琴,结合了澳人使用法律的习惯,以琴澳联动为基础,生成一种集合两地优点的发展模式,以更短的时间和更低的成本,帮助了更多澳人澳企。

    而面对横琴这个更大更新的“家”,从“如何在这里生活”到“如何与它一起精彩生活”,来自澳门的他们,用或长或短的时间,边摸着石头过河,边尝试写下自己的答案。

    双城里的澳门人与横琴同频共振证券交易系统,创造更多元的新生活,共建更精彩的新横琴。